我国是世界上zui大的钢铁生产国,2018年粗钢产量9.28亿吨,占世界粗钢总产量的51.3%。钢铁行业工艺流程长、产污环节多,污染物排放量大。近年来,通过采取结构优化、重点地区企业异地搬迁、强化末端污染治理等措施,我国积极推进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物减排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钢铁企业的废气是由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等组成的,其中烟尘、粉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较大。钢铁企业的工业废气的性质如下:
1、钢铁工业车间产生的烟尘颗粒细,吸附力强。
钢铁工业冶炼过程中排放的多为氧化铁烟尘,其尘粒细,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易成为吸附有害气体的载体。
2、钢铁企业的净化车间工程中,废气的温度较高,治理难度大。
冶金窑炉排放的废气温度一般为400-1000摄氏度,zui高可达到1600摄氏度,由于烟气温度高,对管道材质的结构以及车间净化设备的选择均有特殊要求,烟气的冷却处理技术难度大,设备投资高;高温烟气中含硫、水、一氧化碳,使烟气在净化车间工程中得到妥善处理。
3、烟气的阵发性强,无组织排放多。
在钢铁企业中,高炉出铁、出渣、开堵铁口;转炉总铁水、吹氧冶炼、出钢;电路加料、融化、氧化等冶炼过程中,其烟气的产生具有阵发性,而且随着冶炼的工艺不同,散发的烟气量也是不同的,波动极大。一般的车间净化系统主要是控制烟气量zui大的冶炼过程,对于一次粉尘处理设备未处理的烟气会通过车间的排气、天窗等散发到外部。由于粉尘粒细、分散度高的特性,故对环境的污染很大。
4、废气具有回收价值。
钢铁生产排出的废气中,高温烟气的余热可以通过热能回收装置转换为蒸汽或是电能;炼焦及炼铁、炼钢过程中产生的煤气,已成为钢铁企业的主要燃料,并可以对外供用,在净化车间工程中,粉尘处理设备所收集的尘泥,绝大部分含有氧化铁的成分,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回收。
目前国内钢铁工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发的主要对象是各种粉状、块状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生产规模大,工艺过程复杂,包括矿石的采选以及金属的冶炼、冶金产品的加工等。钢铁工业排放的废气大体可分为三类:类是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如烧结、冶炼和钢材轧制过程中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和其他有害气体;第二类是煤、煤气等燃料在炉窑中燃烧产生的含尘和二氧化硫的烟气;第三类是原料、燃料在运输、装卸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从目前来看,我国钢铁行业废气治理可谓迫在眉睫。
同时,钢铁行业是货物运输量zui大的行业之一,我国钢铁行业货运量为40亿吨以上,占全国货运总量1/10左右。与国外钢铁行业以铁路和水路运输为主不同,我国钢铁行业主要依靠公路运输,运输过程中的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非常突出,占钢铁企业自身排放的20%以上。
“十一五”以来,全国钢铁企业陆续实施了一系列治污改造工程,通过烧结机(球团)配备脱硫设施,烧结机机尾、破碎筛分、高炉矿槽和出铁场、转炉一次烟气、转炉二次烟气等工序除尘设备升级改造等工作,使吨钢二氧化硫和有组织颗粒物排放量分别下降了70%和60%以上,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积极进展。
为了有效减排各类污染物,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新技术的开发和实践应用,取得显著进展。如通过近5年的努力,我国超过8成的燃煤电厂实现了超低排放,燃煤电厂常规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已降至世界zui低,我国已建成zui大的清洁煤电体系。非电行业也在脱硫、脱硝、除尘方面取得进展,并逐渐从末端治理为主转向全过程控制,如陶瓷等建材行业的清洁燃料改造和玻璃纤维行业的全氧燃烧技术都推进了相应行业的减排工作。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方面为钢铁行业发展污染减排技术提供了借鉴,另一方面也在推进其他行业污染减排的同时,使得钢铁行业污染问题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钢铁行业更需加快推进污染治理步伐,为自身进一步发展赢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