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态环境部召开的部党组(扩大)会议强调,对工作滞后、措施不力、大气污染明显反弹的城市,要持续传导压力,倒逼责任落实。做到严肃问责、规范问责、问责,真正起到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效果。
“大气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越往后越难,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我国区域性的雾霾污染来源归因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及能源利用方式不合理。底数不清、特征不明、治理和措施技术不足,也正逐步成为新一轮大气治污难点。唯有一点点“抽丝”,方能一点点“除病”。不仅治理重点明晰、措施推进有序,大气环境质量提升目标管理也在迈向精细化。
找准了方向,才有目标。《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距离2020年大气治污目标还有多远?从总体上看,当前大气环境质量还处于气象影响型阶段,大气污染治理仍在爬坡过坎。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开的2019年8月全国“12369环保举报联网管理平台”数据,大气污染举报占举报总量的51.7%。其中恶臭/异味、烟粉尘、工业废气分别占涉气举报的51.5%、34.4%及22.7%。
尤其是部分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反弹,尤其是非重点区域问题凸显,全国仍有大约70%的城市PM2.5、PM10不达标,超过60%的城市PM2.5年均浓度仍未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求,即35微克/立方米。从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三大重点区域单位面积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至5倍。
大气污染治理也呈现出从“一刀切”到“一市一策”“一厂一策”的思路转变。明确城市间污染输送矩阵,识别了PM2.5分空间区域、分行业、分时段的精细来源。基于污染排放绩效水平实行差别化管理,进一步增强错峰生产调控的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锁定对空气质量改善影响大、效果好的重点任务,分类施策,严禁“一刀切”。加快建立督查督办机制,推动加快落实各项治污任务。
空气质量的波动,充分说明了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既要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